真福教宗若望二十三世,以上主赐予他的超然智慧,于1962年10月11日,召开了举世瞩目的“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”,拉开了“天主教革新”的序幕。这是一个新的“圣神降临”,使教会向世界开放,因此,真福若望二十三世,也获得了“革新教宗”的称誉。教宗保禄六世纪继承和发扬了真福若望二十三世的精神,完成了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各项议程,使天主教会在近世纪有了一个新的开端。
当阿尔比诺·卢恰尼主教被选为教宗后,为表示他将继承若望二十三世和保禄六世的改革精神,贯彻和实施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宪章和法令,特别取“若望保禄一世”作为他的教宗名号。若望保禄二世就任教宗后,更加展现了他的改革精神,在他的任期内公布了新的《天主教法典》,而且也公布了新的《天主教教理》。
近代历任教宗的改革精神和决心,应该成为我们当今教会神长们学习的好榜样,可是在实际生活中,改革的进程面临诸多阻碍,许多传统的理念有待进一步解放。
一、解放思想 大胆福传
教会应成为时代的先知,带领社会走向更加开放,更加美好的愿景,因此,解放思想乃当务之急。在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中,“发展是硬道理”,在教会的层面上,“发展”也是“硬道理”。邯郸教区郑瑞平神父在武安县任本堂时,创造的“武安奇迹”,就可以说明一切。尽管在皈依的过程中,有的“意向”不纯,或者对“教理”缺乏认识,但是“武安堂区”从仅有6千多位信友的小堂区,一跃而成为拥有三万信友的大堂区,这是一个事实。究其原因,仍然是传教士勇于解放思想,大胆福传的结果。
当今中国教会,应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。天主教会在中国的坎坷历程,使我们每个天主教徒值得反思的资料。基督宗教在中国曾遭受两次灭顶之灾,幸而在明朝万历年间,由于利玛窦神父的努力,才有今天的成长和结果。我们身处当今教会的基督徒,应该感受到基督的呼唤,及人灵皈依的重要。
利玛窦神父为了使基督福音在中国广传,曾削发如僧,身披袈裟,这是何等的牺牲,多么伟大的革命。后来又改穿儒服,蓄须留发,如同儒士,这一切的一切,无不表现利公思想的解放和福传的渴望。
清王朝时期的汤若望神父,为了福传,曾官至二品。一位神父身着官服,出入于宫廷之间。在今天的教会看来,似乎亦难以接受,而在十七世纪五十年代,罗马教廷就允准汤若望神父及其历代钦天监监正均可着清朝官服,担当清王朝政府官员。这在中国教会史上是史无前例的革命。
中华民国时代,南京主教于斌枢机曾捐献战机,支持政府抗日,后来担当国会议员。这也是一种伟大的解放思想,使天主教会得到社会的认同,对教会的福传事业必定有推动作用。
北京主教傅铁山,为申办奥运积极地与政府合作,受到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的称赞,也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同。傅铁山主教在第十届全国“人大”会议上当选副委员长,为天主教挣得了荣誉,也使中国人民对天主教有了全新的认识。
在近代天主教历史上,改革的主旋律没有改变,并且仍然在奏响着,而我们奔波于传教第一线的志士们,应该大胆地迈开改革的步伐,为福音的传播披荆斩棘奋勇向前。历史告诉我们,只有解放思想,才能使福音得到广传。
二、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
教会的信仰是至一、至圣、至公、从宗徒传下来的,是不可改变的,但是在传播过程中,没有必要用一种模式,而可以“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”。世界各国的地方教会,都有其独有的特色,也均有其美妙的皈依历史,因此,我们没有必要用“一刀切”的模式来要求各地教会用一种模式传播福音。但是个别地方教会的成功模式可以仿效和学习。譬如:河北邯郸教区的“郑瑞平”模式,陕西凤翔教区的“李镜锋”模式等等。“只要基督的名受显扬”,我们就要由衷地高兴,且高兴喜欢的了不得。
“教会的改革”是在以罗马教宗的领导下实施的,各个地方教会内部的改革会成为发展的动力。社会在改革,社会在发展,且是飞速的发展。若是教会停滞不前,必将落后于社会,那么,怎么充当时代的先知呢?当然,在改革的过程中,也要避免过激的现象,更要避免“改革”变成“改教”现象。我们可以学习东方灵修,但是我们不能成为“佛教徒”;我们恢复圣经学习,但不能因此就要变为“新教徒”。天主教的传统信仰,我们必须坚持,可是天主教的外在礼仪,祭服穿什么颜色,可以适应本地的国情和习惯。至于传教的方式方法,可以不断地更新。对于信仰的理解,以及讲解教理的词语,应该更加适合中国的民族和文化。天主教无论传到哪里,都不摈弃当地的文化,并且会加以吸引,使之为福音服务。以色列童贞女的玛利亚,在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笔下就成为意大利人的圣母;犹太人的耶稣,在非洲黑人基督徒画家的笔下,就成为“黑人救世主”。
在中华文化复兴的今天,中国教会应竭尽心力发掘新的方式方法,来弘扬基督宗教和基督信仰。
三、摈弃门派 弘扬基督
当今中国教会,门派林立,这是历史的产物。因着教宗本笃十六世,于2007年5月27日发表致中国天主教徒《牧函》的精神,各派教会应该放弃成见,走向修和,共同弘扬基督信仰,才是大家所应面对的事实。
近五十年来,中国天主教经历了极其曲折的岁月,走过了艰难而痛苦的历程。不仅在中国天主教会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,还构成了其持续至今的特殊特征。因此,教宗本笃十六世在《牧函》上说:“我热切期望,你们依从来自圣神内的启发,宽恕彼此的怨嫌。彼此接近,互相接纳,打破藩篱,超越能使你们分离的一切。你们不要忘记耶稣在最后晚餐所说的话:‘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,世人因此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(若十四,35)’”。教宗牧函的谆谆教导,是值得每位天主教徒去反思,我们从中获得来自天上的信息,既然,各派教会都宣称忠于教宗,就应该服膺教宗的号召,摈弃门派之争,共同为福传努力。
令人遗憾的是,地上与地下教会的领袖们,仍旧还无法“宽恕彼此的怨嫌”,更加无法“互相接纳”。“没有宽恕,就没有接纳。”基督在“天主经”当中,特别教我们所有信徒学会“宽恕”,因为大家都是“天父”的子女。
四、扎根本地 面向普世
我们各个地方教会,在普世教会的信仰原则下,应逐渐扎根于本地教会,本地教会应积极使自己的教会本地化。
在教会本地化的进程中,守旧和呆板的意识形态成为福传的巨大障碍。“喝惯陈年老酒的人,认为还是老酒好”。可是教会传入中国,如果从唐朝的景教算起已经超过一千三百年的历史,而如今还是中国宗教之林的弱小群体。难道我们不觉得惭愧吗?我们每每念“尔国临格于中国,尔国临格于中国”,可是天主的国为什么就是无法临格于中国呢?难道是天主不愿意让他的国临格于中国吗?断然不是!那一定是我们教会自身在传教方法上出了问题。那么,我们作为教会的每个细胞,就应该加以反思,改正以往的错误,发掘新的方法,弘扬基督的教会。
唐朝的景教,在中国有三百年的生存空间,可是未能改变其“夷教”色彩,因此,它的消亡是注定的。清朝时期,教会内部的“礼仪之争”,造成教会未能得到广泛的发展。历代的教难,使教会几乎没有喘息之机,好不容易盼到今日的社会环境,教会本地化的障碍反而在教会内部根深蒂固,这是一项相当大的困难。教会内有识之士的本地化改革,遭到群起而攻之的地步,使得改革思想,常常夭折于无奈之中。即使如此,于今,我们这些奔波于传教第一线的传教士们,仍要大声疾呼:“主内的弟兄们:为了基督,请服膺教会改革的声音,使教会在中国的大地上得到广扬!”
五、更新观念 迎接挑战
今天的社会,不再是清朝时刻的社会,更不再是唐朝时期的社会。社会的发展,日新月异。社会在发展,教会也要发展。社会的发展,在于不断地更新观念,解放思想;教会的发展,也应不断地更新观念,解放思想。当然,这里的更新观念,并非改变教会的信仰理念。我们的信仰理念永远不能改变。这里的更新观念是要听从教会的号召,用教会新的神学思想来表达新的信仰理念。譬如: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于1992年10月11日公布的《天主教教理》,那真是天主给教会和全人类的一大恩惠。台湾主教团教义委员会刘振忠主教审定核准发行,房志荣神父和杨成斌神父共同翻译的《新要理综合问答》。这是新时期当今天主教信仰的理念的全新表达,可是在中国大陆教会,仅有上海教区和天津教区出版发行外,大部分教区仍旧在提倡学习特利腾大公会议时期的《要理问答》。这种迹象表明,守旧观念仍然在教会内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。特利腾大公会议时期的《要理问答》,已经完成了那段历史的神圣使命,它已无法应对当今教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,因此,学习新要理是今天教会当务之急。令人欣慰的是,陕西凤翔教区李镜锋主教,在他的教区推广新要理的学习,让中国教会仍会看到改革的曙光。
尽管在改革的道路上困难重重,但是,教会的改革步伐仍会继续向前迈进。祈盼中国天主教在新时期的浪潮中,迎接新挑战,更上一层楼。